岳旭东张晓琴张兵
一条条通村公路纵横相连,一幢幢巴山新居拔地而起,一片片产业园孕育着生机……近日,笔者走进南江县朱公乡刘家塝村,一幅美丽的新农村生态画卷展现在眼前。近年来,朱公乡打好组合拳,助力脱贫攻坚,实现稳定脱贫301户1155人。
夯实基础构建致富“快车道”
“自从村道路修通后,半小时就能到市场,终于告别了以往凌晨4点就起床走山路卖菜的历史了。”村民蒲显义感慨,以往因为路不通,不得不前一天就把菜从地里整理好,第二天上午9点多才能到摊点,不仅买菜的人少了,菜也不新鲜了,让菜价大打折扣。
去年来,该乡紧紧围绕“水、电、路、住、医”等惠民项目,完成道路硬化13.62公里,建成集中供水点7处,贫困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农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实施,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项目正在启动。完成9个村卫生室、文化室改造,完成杨岭村、百坪村两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完成危旧房改造252户,全面启动刘家塝村5个点位土地增减挂钩,有序推进全乡106户412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合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全面解决全乡群众安全住房问题,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做精产业拴牢增收“保险绳”
“栽种葡萄细节很重要,施肥不能施在葡萄苗的根上,栽苗时需要边栽边提……”1月14日上午,刘家塝村的致富带头人刘天仁在葡萄园现场一边给村民示范一边讲解。朱公乡降水量适量,阳光充足,适合葡萄生长,葡萄产业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
今年47岁的刘天仁是刘家塝村的党员精准扶贫示范户,家里一直靠种水稻过日子,每年只有几千元收入。如今,在村“两委”和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刘天仁家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120余亩葡萄,每年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带动当地20余户贫困户参与葡萄种植,现今全村发展葡萄200多亩。“我准备今年买一辆大货车,把家乡的葡萄卖到大城市去。”刘天仁乐呵呵地说。
朱公乡根据地理条件,坚持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确定了“三线两片”产业规划布局,即打造朱公村至杨岭村一线规模栽植十里葡萄产业长廊、朱公村至百坪村一线规模栽植十里白芍产业长廊、朱公村至斜岩碥村一线规模栽植十里青花椒产业长廊以及方山村优质苹果连片产业园、桐岭村优质水果连片产业园,紧紧围绕“集中制”决策、“连线式”责任、“X(专合社、带头人等)+农户”推进、“全方位”监督四种机制,实现政策与意愿、资金与技术、长效与短期、规模与效益的有效融合,使全乡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培树新风提升村民精气神
“大家都晓得,这些年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拿的是真金白银,该免的免了,该交的国家都帮交了,到每一户的政策就有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几十项,我们怎么好意思躺在政策上睡大觉了呢!”在刘家塝村的农民夜校里,乡上聘请的宣讲员这样讲。
朱公乡依托农民夜校、村民大会、院坝会、田间地头等载体,聘请了6名宣讲员,宣讲员由退休干部、家族长辈等组成,随机分组,分赴10个村社,针对惠民政策、道德风气、生产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对群众进行教育引导,同时宣讲员还肩负着调解矛盾、收集意见建议的责任,不定期向乡党委、乡政府反馈近期工作情况。乡党委、乡政府落实一名专人针对反馈问题建立问题建议台账,实行专人专责整改、限期销号,乡纪委还深入反映问题的农户家中开展满意度调查,群众不满意的限期整改。
通过近一个月的试行,共开展宣讲10余场,收集意见建议23条,化解矛盾问题30余件,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政府让我们‘口袋富了’,宣讲老师让我们‘精神富了’。”村民孙来红说,“现在大家都知道把自家整得干干净净。我们一定抓住机遇,不等不靠不要,搞好家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