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稻花香,巴蜀大地喜洋洋。9月3日,巴中市南江县下两镇江口村村委,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江口村及附近的几个村子,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从四面八方赶来,聚焦在这里,参加法治扶贫攻坚百姓大舞台活动。
一曲《一切为了老百姓》拉开了活动的序幕,音乐快板《见义勇为谱新篇》创作了一个交通协管员以自己的生命抵制邪恶,一身正气的故事,小品《为了这个家》更是将活动推向高潮,折射了扶贫工作面临的一些困难,讲述了扶贫要扶智、扶贫要扶志、扶贫不扶懒、扶贫不扶惰,只有充分发动群众,参与脱贫致富,激发内生动力,才能使群众真正走上脱贫奔康的道理。
“法治文化基层行这种形式很好,节目也演得有水平,领导还用车把我接到现场来看,想得真周到,让我们开了眼界,长了见识,真的感谢党和政府。”双脚瘫痪,坐着轮椅的罗学秀激动地说。
此次活动是由巴中市委政法委主办,巴中市法学会承办的。仅是巴中市法学会充分发挥群团优势,围绕百姓法治需求,聚焦基层社会治理,助推扶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深入基层群众
化解矛盾纠纷
依法解决好贫困村矛盾纠纷,妥善处理好群众诉求,保障农村社会长治久安,法治才能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市委政法委机关专门成立了驻江口村帮扶工作队,在村设立了“群众建言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室”,利用每周四,由市政法委、市法学会帮扶干部、“第一书记”、乡镇干部等人员轮流值班,接待群众,开展法律咨询服务活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村民们有什么困难,有什么矛盾都可以来这里解决。“说”干部作风,“通”村情民意,“消”各类矛盾。
下两镇江口村过去的民风较差、遗留问题较多,严重制约了该村的经济发展。市法学会针对这些情况,协调县政法委、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法学会、所在镇和村社,将法律服务送到村民家里。起到了化解矛盾、淳化民风、融洽干群关系的作用。
开展“法律服务”,就是在政府与群众之间架起的一座连心桥。江口村的第一书记马平说。
突出文化浸润
推进法治扶贫
在下两镇江口村的村委阵地,法治宣传橱窗,法治小故事展板,厚重的道德讲堂,一股浓厚的文化之风迎面而来。在“法治书屋”里,村民们可以随时来这里查看资料,翻阅书籍,学习法律常识。
为提升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社会环境。市法学会结合村情,着力法治宣传,厚植法治元素,深化阵地建设,提升村民法治意识,营造法治氛围,开展“四好村”示范创建,助力扶贫攻坚。
完善村规民约
规范村民行为
“我得了三颗星,村上还奖了我300元。”在村里开展的“五星评选”表彰大会上,二社的村民周绪平脸上堆满了笑容。“这次我只得了二颗星,看来下次要更加努力才行。”村民杨大勇表下决心。
今年初,市法学会联合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和下两镇,深入帮扶联系村下两镇江口村,按照“四好村”的建设目标,指导村委会规范制定了《村规民约》,创新成立了《村规民约》监督执行委员会,由村民推选有威望、有正义感的村民当监督员,监督《村规民约》的实施。对于保障村民行使权利、促使村民履行义务、规范村民言行举止、预防违法犯罪行为、传承法治文明新风、推进法治农村建设、护航脱贫攻坚战略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个《村规民约》就是好使,为我们化解了好多矛盾,现在村里的风气比原来明显好转了。”江口村的冉书记由衷感慨。
(史映平 张远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