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基层社区民主自治的新引擎
——记“法治中国•四川法治”人物邓建勇
人物名片:邓建勇,男,46岁,现任巴州区宕梁街道红岩社区党支部书记
自2003年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先后被巴中市委评为“优秀基层治安先进个人”、“优秀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十佳退伍军人”等。在2015年11月10日落幕的“法治中国·四川法治人物”公众推荐活动中,他荣获“四川十大法治人物”称号。在推进法治社区建设工作中,他坚持以法治理念引领治理方向,用法治思维谋划社区发展,用法治方式解决社区问题;他倡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自治。逐步形成了政府依法治理、社区自我调节的“多元共治”新格局,有效激发了社区活力,维护了社区和谐稳定
法治宣传入民心
一是充分利用社区宣传栏、展板和橱窗进行宣传,通过社区QQ群、微信群、手机短信开展“每日一法条”活动,组织社区文艺宣传队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小品、“三句半”等向群众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和传播法治文化;二是聘请法律顾问,就社区疑难涉法问题,为居委干部支招,并为居民法律问题提供意见建议等免费的法律服务;三是建立居民法治学校,邀请法律顾问、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定期开展法治培训,培养“法律明白人”500余人;四是在社区图书室设置法治图书角,不断增添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书籍,落实专人管理,全天候开放;五是建立学法制度,制定了普法线路图,干部、网格员、居民代表、法律明白人通过专题学法、会前学法、专家讲法等方式带头学法,组建法治宣传小分队,深入小区、院落、楼栋、商场等场所,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发放普法宣传资料,宣传法律知识,征集辖区居民的法律需求。在辖区形成了全民学法、守法、护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有力的提升了居民的法律素养。
民主决策汇民智
坚持依法治区的理念,由居民直接选举63名居民代表,组成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建立议事、听证制度,定期与不定期召开会议,坚持“大事集体议、小事随时议”,讨论、决定有关全体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修订、完善《居民公约》和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对居委会的工作报告、财务收支、工作计划进行审议,对街道下移工作人员及其工作进行评议。由居民直接选举7人建立社区民主监事会,代表辖区居民,对居委会履职尽责情况以及政务、居务公开进行监督。社区在法律顾问全程参与下,通过“七步工作法”结合社情民风,修订完善了《社区自治章程》《居民公约》等自治制度,并与居民签订遵守责任书,由居委会对其实行契约管理。民主决策凝聚了民众力量,汇集了民众智慧,激发了民众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力。
多元共治聚民力
建立了综治工作站、警务室、调解室,整合司法、行政、人民调解资源,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优化充实调解队伍,及时排查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并建立台帐。在法律服务窗口免费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等法律服务。社区以居委会为平台积极吸纳、培育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志愿队伍、私营业主等依法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实现社区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文明小区共建。建立“红袖标”义务治安巡防队伍,完善群防群治体系。通过创新治理载体,拓宽了居民参与治理渠道,在社区逐步形成了党组织“掌舵”,民众划桨,多元互动的良性新型社会治理新格局,居民幸福指数、安全感不断提升。
公共服务顺民意
社区建立了标准化的便民服务中心,中心设置劳动保障、民政、卫计、法律、综合(群团)等服务窗口,承接区级相关职能部门下移到社区的58项民生服务事项,每个窗口配备2名工作人员,由街道办事处下移人员组成,下移人员的编制性质不改变,其经费按“人随事走、费随事转”下拨至社区,并对其定岗、定责,并向社会公示服务事项、办事流程和监督电话。中心实行AB岗、错时工作,节假日值班、首问责任,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预约上门服务,为居民提供了“一站式”“零距离”的优质服务,实现“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办成所有事”。打破居民小组建制,按照“不交叉、不重叠、界线清晰”的原则,将社区划分为23个网格,通过购买公共服务为每个网格配备一名服务员,负责各责任网格各类信息收集、政策法规宣传、居民诉求办理、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网格员利用手持终端机,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和不能办理的服务事项及时上传到社区政务信息平台,在为民服务中缩短了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让服务更便捷。
(巴中市法学会) |